《青春有你2》陆柯燃:人生,真的就幸福吗?
2024-04-01 15:08
很多人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把人生的这道多选题,过成了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单选题。
前两天看大热的选秀综艺《青春有你2》的选手采访,略有心酸。
选手陆柯燃在采访中坦言,自己的父母很传统,对于她的人生规划就是,找个朝九晚五的工作,每个月开个3000-4000块钱,然后,早点恋爱-结婚-生孩子。
所以,陆柯燃练习唱跳的时候都非常非常努力,她希望能向父母证明自己追求的梦想是对的,那个在舞台上的自己是闪闪发光的,是值得父母骄傲的。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代人的现状吗?
毕业了父母希望你找那种”稳定的“工作,到了25岁就催着你该结婚了,结完婚呢又催着生孩子,生完孩子就让你赶紧要二胎。
仿佛所有人的人生,好像都被这条时间线捆绑住了一样,你就得按照这个节奏一步步推进,稍微有一点不合”规矩“,就会被人说是叛逆,不懂事,甚至是大逆不道...
但是,这种看似很合理的”标配“人生,真的就幸福吗?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叙事改变人生》,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多兰提到了一个名词,叫:社会叙事。
什么是社会叙事呢?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啊,存在着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限制我们的社会准则,比如:要努力考上大学、要事业有成、要早点结婚、要生小孩...等等
但早点结婚就一定幸福吗?考个好大学,做个公务员就现实安稳了吗?有钱了,一切就都会变好吗?
在作者多兰教授看来,
虽然有一些“社会叙事”,看起来很对,但它并不是绝对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而我们当代社会的年轻人,正在被这些社会叙事所桎梏,如果你认为不遵从就是叛逆,而去委屈自己选择一条看似“正确”的标配人生,那将会毁了你的幸福,甚至是你的一生。
一、结婚越早越好吗?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婚姻、爱情、事业、教育、健康等相关的社会叙事,都做了很详细的讲述,当然,作者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告诉你:你对社会叙事认真了,你就输了。
比如,对于爱情,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大学毕业之前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开始催婚。从父母开始,到身边的朋友、小学同学,一个一个都催着你,连你自己都觉得,自己过了30岁还不结婚的话,是不是就大逆不道了。
但我接下来要讲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研究,看完之后,你就会释然了,因为数据会告诉你:结婚的并不比单身快乐,甚至他们的命还可能都没有你长。
美国曾经进行了一次幸福感调查,其中被调查的人群有33%是未婚、50%已婚、5%丧偶、10%离婚、2%分居,报告显示,已婚人士并没有比未婚人士更幸福,两者的幸福感其实都差不多。
但配偶在场的已婚人士除外,作者认为,很有可能是配偶在面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幸福,所以这个的真实性还待考究。而去除掉这个,你再看数据表,你会发现幸福感第一高的当代社会人的标配,居然是丧偶的。
你品,你细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婚姻对男人来说,比较有利,而对于女人来说,如果你的丈夫收入没你高的话,那么婚姻对你可能弊大于利。
这是因为,男性婚后会安定很多,出去聚餐、胡吃海喝之类的都会相对减少,他们的健康也相对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婚姻对女性的健康有负面影响,调查显示,中年女性的身心健康风险高于单身女性。
这是为什么呢?我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作者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很适合解释:
他说:
-“当你看到一个40岁的女人,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时,你会想 —— ‘天哪,真是可惜!也许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对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也有可能她会遇到一个错的人,情况会变得很糟糕。也许她会遇到一个带给她烦恼和忧虑的人,让她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进而英年早逝。”
当然,多兰教授的这句玩笑,并不是说所有人的婚姻都不幸,也不是让大家都不结婚,而是想让大家知道社会叙事并非是非常完美的,并非我们选择了,就都会变得很幸福。
当然可以结婚,可以生小孩,但当你选择结婚的时候,你要清楚的是,是因为自己喜欢那个人才结的婚,并不是因为社会叙事,周围的一切逼着你让你不得不做。
毕竟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很多童话故事的最后,都会以这个结尾: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它没有告诉你,然后呢?生活在了一起之后的日子呢,也幸福吗?
想想这个,单身的你会有骨气很多。
二、事业成功,赚大钱、买大房子就一定幸福吗?
前一阵跟一个朋友聊天,他目前在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工资高,也有期权。看似光鲜亮丽了,但他每天都过得非常糟心。
他说自己以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念书的时候就稳居前列,也如愿地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想赚的钱也都赚到了,该有的也都有了。
但有的时候,当他深夜加完班回家,刷看着朋友圈,那些生活在三四线小城市的同学,晚上六七点钟分享的,在具有烟火气息下的馆子吃饭的照片,就能感受到他们简简单单的开心。但他好像把时间都给了工作,已经完美没有这样的幸福生活了。
他说,我把一切都给了工作,真的快乐吗?我一直追求的房子、车子,现在什么都有了,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
其实,有房、有车、有存款...看似过上了人们眼中的”标配“生活,成为了”人生赢家“,但没有生活的人生,也只是无趣罢了,算不上成功。
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虑,但凡有钱了,就可以花钱买到有意思的生活啊,为什么有钱人都说自己不快乐呢?
在作者多兰教授看来,其实,幸福跟金钱物质并非有很正向的关联,当然,如果特别特别贫穷的话,连交电费都费劲,自然是越有钱就会越开心。但是,当你有一定资产的时候当代社会人的标配,获得得越多,其实并不见得你会越幸福。
多兰教授就曾在跨越10年,采取2万人作为样本的实验当中,得出结论:年收入2万英镑(约17万元人民币)的人幸福感最强。而超过2万英镑,幸福感就会相对减少。
一是,因为有钱人,对于赚钱是会上瘾的。他们会将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进一步积累财富当中,因此减少社交和外出游玩散心的时间,本以为赚更多的钱,会越幸福,但本末倒置,从而跌入了“追求财富“的社会叙事中。
二来,人是”无情“的,对于轻易获得的就不会很珍惜,比如,当你好不容易攒下了1万块钱,给自己买一个奢饰品包包,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比拟的。而当你非常有钱,随手都能买下一屋子的包,那一个包带给你的幸福感,自然就没那么激动了。
所以,有钱人都说他们不幸福,很可能是真心话。
而买房子更是如此了,很多人盲目购买更大的房子,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实力。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空间,不仅住不了,而且打扫起来也费事,整体的投入和得到并不成正比,还一堆破事在后面接踵而至,房子带来的边际效益就变小,自然也不会那么幸福。
所以,多兰教授认为,事业成功、赚钱买房也是一种容易迷惑人的社会叙事,有的人拼命赚钱,成为百万富翁,都会变得幸福。但有的人觉得做一条咸鱼,就已经是人生巅峰了。
所以,没有所谓的”标配“人生,你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人生。
三、如何逃离叙事陷阱?
作者多兰教授提出了三点实用的建议:
1、不要对自我耿耿于怀,遵从内心做个自由的人
社会叙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所以既不能盲目遵从,也不能完全放弃。而是要在中间平衡,让自己舒服。
比如赚钱能让你快乐,那你就好好赚钱,如果你感觉到赚钱让你很累很累了,那就去掉一部分赚钱的时间,陪陪家人朋友,从生活中重新获得快乐。而不要产生,”我放弃努力了,是不是就是废人了,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的想法。
一句话:怎么舒服怎么来。这是你的人生。
2、不要代表别人做决定,给对方自由选择的空间
就像英国诗人马洛说的那样:”成功只有一种方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如果你有想当咸鱼的权利,那别人也有。
所以,千万不要想法附加到别人身上,可以提建议,但是不要有那种”我这样是为你好“的施压。每一个人都渴望自由,对方听不听还要看他自己的想法。
3、理性地面对社交媒体,活出自己的想象
现在很多的社交媒体都在鼓吹”成功人士的10大法则“之类的鸡汤,更有成千上万的”有钱“博主人设,不禁让人感到焦虑”我就是来人间凑数的吗?“
其实社交媒体上的东西真真假假,很多人设也不过是把他自己光鲜的一面放大-特写了给你看,大可不必盲目地跟风追求。
所有的建议,还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来转化吸纳。
记住一点,值得过的一生,一定是丰富的、可够选择的“私人订制”,而不是只有唯一答案的“标配人生”。
欢迎关注我,每天推荐宝藏书籍,教你把读过的书变成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