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 道教仪范

道教源起于我国古代的道家学说


2024-04-16 13:05

道教源起于我国古代的道家学说。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该书称为“道德家”,而《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与孔子同时代,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传说黄帝曾在黄山修身炼丹,古代又称道家学说为黄老之言。庄子提出“天人合一”主张,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老子更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庄所说的“天”即今人所称的“自然”,人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度地掠夺消耗自然资源,“损不足以奉有余”,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最终是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的,此等惊世骇俗之言至今仍在教育感化世人,使之从中受益。

道教的形成发展与特点

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雏型。据《华阳国志》载,张道陵自称“太清玄元”,他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三清为最高尊神,三清即“玉清”、上清”和“太清”,玉清即元始天尊,上清即灵宝天尊,太清即道德天尊,也即教祖太上老君。同时承袭祀神敬祖传统,敬拜古代圣贤人杰。奉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他还造出诸多神灵,正一法文经章品官》称有百二十官,其道术主要是上章招神和除咒劾鬼,并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的。因入道者要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道教相信,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因修而得,只要人们肯于修道,就能使道与身相守,身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人之得道”。得道之后,就会“与道同久”,长生久视,成为神仙。

道教在以后朝代多有发展:魏晋时茅山道教经籍派兴起,造作《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前代所流传的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神仙思想。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张道陵的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成新法,创立新天师道,即“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使道教科仪基本完备,所创派别史称“南天师道”。唐宋时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至元时皆归并于正一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烟台)创立全真道,其徒丘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遂盛极一时。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道教按照众生可以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一系列道功、道术,这些修炼方术大量宣扬道教神学思想,但也保存了许多有关化学、医学、药物学和养生学等有价值的资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道教的修炼方术体现价值目标的自我追求,这是道教的一个特点,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认为人的生命寿夭存亡,完全取决于修道养身,这跟儒家“死生由命”的宿命论思想有别,它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意义。

对神仙的追求是其另一特点,所谓神仙,其实就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的长生不死者,所以又称神人或仙人。

道教观院和神仙谱系

道教先哲一般都选择僻静山野洞穴作为修炼处所,白日人稀到,垂帘道院深”。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后来就建成为最早的道教胜地,湖北丹江口市的武当山、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江西贵溪的龙虎山、安徽休宁的齐云山成为四大道教名山,各地还修建了许多道教观院,如江苏句容茅山的三茅观、山东青岛崂山的三清宫、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等等。

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习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宗教职业者被称为道士。

道教是以老子为教祖的多神教,除“三清”外,还有各种天神、地祗、人鬼及众多仙真,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被奉为神;历史上的人文始祖、圣贤人杰被尊奉为神;潜心修炼得道者被称为仙。其神灵谱系是庞杂的。

南朝齐梁时茅山著名道士、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学识渊博,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撰有《真灵位业图》,他在该书中编制的道教诸神谱,共有三千多神仙入列。以后各代又有多位神仙被道教所敬奉。道教所尊崇的神灵,作为超凡脱俗的神仙,是虚幻的产物。然而却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紧紧相联,很多赫赫有名的道教神仙,究其根底,即起自民间,如道教神仙谱系中的道教俗神,诸如雷公、电母、风伯、关帝、文昌、门神、灶神、财神、城隍、土地、妈祖、福禄寿三星、八仙、蚕神、药王、瘟神、太岁等,原本就在民间流行,后来都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并更广更深地影响到民间的神灵祭祀活动。如对城隍、土地、灶神、财神、门神和福禄寿三星的崇拜祭祷,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民俗。

丹阳道教观院的兴衰

仙台观早在晋代,在丹阳南乡近郊就建有黄堂庵,供奉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宋时改名仙台观。相传晋代谌母曾在此修炼飞升。观院东有窑经墩,后有剑函,前有炼丹井、无字碑,号“飞茅福地”。观内有唐代褚遂良所书《润州曲阿县云阳

观故监斋尊神碑文》。元、明、清诸代仙台观数次修缮。清光绪年间,佛僧接管,改名“金台寺”,民国时期,褚氏所书碑文存半,今已无存。

太霄观位于皇塘丁桥村,南朝梁大同年间建。初名灵应观,北宋治中改名太霄观,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改名为福祠山庙。庙宇规模宏大,庙里建有戏楼一座,秋冬农闲时均上演社戏。太霄观近侧有仙人墩,相传汉代丁令威在此炼丹。

1949年后,庙舍渐废,今已无存。

凝真观位于县城白云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建,旧名集真道院。明正统10年(1445年)购地二亩,募建山门、两廊、法堂,装塑圣像。天顺三年(1457年)改名凝真观。清顺治年间建通明阁,康熙46年(1707年)修缮真武殿。雍正二年(1724年)凝真观买下观前民房,拆屋修白云街。咸丰10年(1860年),全观毁于兵。同治10年(1871年)重建山门五间。光绪29年(1903年)建真武殿三间。民国26年(1937年)冬,为侵华日军战火所毁,荡然无存。

城隍庙位于西门大街东端面南而立,北宋宣和年间建。

南宋嘉定年间、明洪武、景泰年间先后重修。隆庆三年(1565年)重修正殿、两廊、七贤祠等。

清咸丰10年(1860年),庙舍毁于战火。清光绪14年(1878年)募款重建,庙宇宏敞,有房舍一百余间,庙里有戏楼,庙门口有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时为邑内最大道观。民国时期,先后在此创办第二高等小学堂和县立初级中学道教仪范挂单,后又被西门警察分驻所占用。今为丹阳西门小学校址。

三官庙“在新桥西。元延时建,康熙六十一年修,乱后光绪三年重建,一在包港,一在县北陆家庄”(现今均已不存)。三官庙供奉何神?今无人得知。

笔者据有关典籍推断,三官应为道教所称的天、地、水三神,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又以三官生日配三元,天官生日正月十五为上元,地官生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水官生日十月十五为下元,届时祀神祭拜。

窦庄庙位于窦庄镇,原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窦从周的书

院。清咸丰10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10年(1871年)当地人袁锦高、景昌藻等在旧址建东岳庙,供奉东岳(泰山)大帝,颇具规模,为邑内有名大庙。民国年间两度毁于大火,后又重新修复。1966年,窦庄庙在“文革”运动中遭拆毁,用以扩建窦庄中心小学和建造公社大会堂。改革开放后恢复各宗教活动,至1998年信徒捐资先后塑东岳大帝、大帝娘娘、财神爷、阴郎中和三茅菩萨等道教诸神塑像,并塑起慈航菩萨、十殿阎王等佛教神像。现有房舍550平方米,教职人员1名。

彭塘庙1949年解放初期,这里属陵口区彭塘乡。庙里前殿供奉玉皇大帝等九尊神像,后殿供奉土地神,均属道教神仙谱系。从庙山门进去就穿行在戏楼底下,经过庭院到前殿,往昔每逢正月十二和七月初七庙会,常有社戏出演。1958年彭塘庙被拆除,此物料在庙西一里许的大贡村、大夏村和小夏村之间修建了养蚕场,不久又改办成大贡中学,周边庙社所属各村(包括邬焦戴马村、大小夏家村、许家村、大小贡家村和陈巷村)和邻近其它村农家子弟在此就近入读。

彭隍庵1949年解放初期,同属彭塘乡,位于彭塘庙之南三里处。庵前有棵高大的白果树。笔者认为庵内供奉的应是彭祖,相传尧封彭祖于大彭城国(今徐州一带),彭祖系颛顼玄孙,活到八百岁,旧时应以彭祖为长寿象征。据查彭祖也被道教奉为神灵,乡民祈求长寿,故建彭隍庵,现在已是有庵无神。

前艾庙位于云阳镇前艾集镇,为道教大同观与佛教云莲寺的合称。明成化年间建。清康熙时重修。时观寺并立道释同参,共有房舍九十七间,大同观的规模大于云莲寺,为乡间仅次于窦庄庙的大刹。大同观前有戏楼一座,观舍三进,前为五神殿与化关殿,中为大帝殿与锁芝堂,后为道士居室,西侧建有厢房与长廊。1949年后,观舍逐渐改作前艾中心小学与乡供销社营业部。改革开放后,乡民捐款集资修缮恢复庙宇,重塑五神像,香火颇盛。该庙现有房舍占地680平方米。

季子庙春秋吴国季札被道教奉为神,宋时季札被追谥为嘉贤大帝。行宫九里的季子庙在往昔香火旺盛,民间有“上茅山,回九里”之说。后在“文革”等运动中毁坏荒废。1999年开始先后复建大殿、廊房、碑亭、戏楼等设施,塑神像。该庙总占地3444平方米,庙内存有孔子所书十字碑,是目前丹阳境内最大的道教寺观。

道教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丹阳,道教早就得到人们的重视,道教宫观曾遍于城乡各地,但是明、清时期,由于佛教在长期流传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道、佛两教相互借鉴吸收,因此宗教寺院出现道佛双参现象,同一寺庙里,既有道教神仙,也供奉释佛菩萨,寺庙观庵任其称呼,里面住着的可以是僧人(即通常所说的和尚、尼姑),也可以是道士。一般寺观,只有建筑物象方面的差别,而鲜有宗教特征区分。在丹阳没有严格意义的道教信众,一般人对其教义也缺乏了解,参加宗教活动多为祈福避祸。但道教对人们的思想生活、民俗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道教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在民间流传已达一千八百多年。道教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宝库,它在与其他哲学流派的辩论争战中,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开启人们的心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是对贫富对立和阶级剥削的有力鞭笞,更是对无度消耗资源致使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警告。这一辩证思想用于吏治方面一直富含历史和现实意义,那些“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贪官污吏早晚是会受到报应的。

对年俗文化的影响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送灶神上天面见玉帝,除夕夜接灶神下界,灶神是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为家人祈福避祸;过年时贴在楼楞上的红纸横批,写着“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姜太公即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伐商征服诸邦,曾奉命封神,地位在诸神之上,他也是道教敬奉的神,人们若做了冲犯邪祟和神灵的事情,由姜太公出面护着,就无所禁忌了;过年时贴“门神”,这“门神”作为民间俗神,代有所奉道教仪范挂单,唐后这门神即为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道教所信奉,传说唐太宗患病,闻寝门外鬼魅呼号,夜无宁静。秦琼、尉迟敬德立门以伺,夜果无惊。太宗乃命画二人之形悬于宫门左古,后世沿袭,遂为门神。过年贴门神用以驱鬼避邪,保佑合家老小平安吉祥。

正月初五接财神,以图财源兴旺。春节时挂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都涉及道教。

道教音乐在民间的影响道教音乐主要是道士为民间做法事时使用,旨在用音乐感动众神,法事的内容不同,音乐的组合也就不同,或优雅恬淡,缥缈清越,或庄严威武,欢乐喜庆,均以法事内容择定,甚为讲究。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就是道教家庭出身,他从小就入道观成为道士,擅用多种乐器演练道教乐曲,成为一代民间艺术大师。他所创作的《二泉映月》声调哀转,抑扬顿挫,浑然一体扣人心弦,至今仍是国人喜爱的经典乐曲,并在欧美各国广受赞誉。

“道情”和民间说唱艺术“道情”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是以《道教劝善书》里故事为题材编演的说唱艺术,南宋时用渔鼓(又名道筒)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多种曲种。有的称“道情”,如陕北道情;有的称“渔鼓”,如湖北渔鼓;在四川则称“竹琴”。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音乐上则有板腔体与联曲体之分。清末民初,在苏南地区,道情”唱曲被锡剧吸收,广泛流传。

过去民间举办庙会,请来戏班子在戏楼上唱戏,正式开演前,戏班子总要为地方乡绅、富户献殷勤。领班的到台前宣布:为某先生跳一个加官。”马上就有个头戴官帽,身穿蟒袍,脚着厚底皂靴,白脸堆笑一步一摇踱着方步的艺人,忽然从水袖里抖落出一块白布,两手抄起让众人观看,上面写着“天官赐福”四个大字。台下乡民热烈鼓掌,这些乡绅、富户就会到后台认捐给赏钱,演戏人也就特别卖力献演。

1986年8月大泊大会堂经理徐和顺从无锡请来名演员王彬彬、梅兰珍率团并联袂出演锡剧名剧《珍珠塔》,城乡百姓纷纷前往观看,小方卿考中状元后,微服还乡面见当年欺贫爱富、对他这个娘家侄儿无端羞辱的姑母,他百感交集,扮演小方卿的王彬彬的一段“羞姑”唱腔就是用“道情”演唱的,只见他左手托扶“道筒”,右手在筒底“嘭”、“嘭”地两拍,亮开嗓子唱道:列国年,有一个小苏秦……”战国时,苏秦周游齐、楚、燕、赵、魏和韩六国,劝其联合起来与强秦抗衡,以免被秦各个击破而败亡,苏秦因之被六国封相,但他曾因初不得志而备受哥嫂等家人冷落欺凌。《道教劝善书》收编该故事宣扬其宗教伦理思想,劝导人世间“长惠幼顺、兄良弟悌”,行善去恶。演员以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地重述这段故事,人们随着剧情的展开荡气回肠、愉悦心情、洗涤心灵,感人至深。

(作者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推荐阅读:

初真戒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

中国道教第一代天师,你知道几个?!

汉冲帝时期九江“妖贼”徐凤的头衔

道教的得道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值得收藏!

岳崇岱设在北京——创立/*会址设

南怀瑾老师:老孔先后或主次问题早肇其端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